三峡瑰宝《竹枝词》与诗豪刘禹锡的故事
O侯德川
2002年我应聘重庆万州区新宇文化公司做撰稿人。说真的,这是个人才济济的罕见场所,不仅能和饱学之士们早、晚促膝谈心,还有机会翻阅宝贵的文史资料。所以能在今天把【三峡瑰宝《竹枝词》与诗豪刘禹锡的故事】奉献给大家。
巴渝三峡俚调“竹枝歌”音律特别、灵气逼人,历来为客旅三峡的文人学士关注。著名者如于鹄等诗家、大手笔;他们曾有感而发,“因袭”这种独特律吕,留下耐看耐唱的作品。大诗家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也极欣赏“竹枝歌”并有感而发写过四首《竹枝词》。
从土生土长的“天然”三峡竹枝歌,发展为民间诗歌瑰宝《竹枝词》,不能不提及刘禹锡的贡献。
刘禹锡是中唐诗人群中深入三峡夔、巫,巴族、但族、土家等多民族杂居的乡村,布衣蔬食挖掘、调研“竹枝歌”俗调俚曲的第一人。
刘禹锡二十一岁中进士,早年官场失意,几经贬谪之后,在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调蛮荒偏僻地夔州(奉节县)任刺史。
第二年农历正月,他布衣韦带专程考察了夔州与巫山交界的山歌之乡——建坪。谁知道他这一住就是十余日。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歌乡蛮夷山民们能歌善舞,一贯视歌、舞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一有闲暇,比如日落之后…喜欢载歌载舞伴以鼓、锣、箫、笛自娱自乐。
举凡大小节日,草民们在各民族“人器”带动下自发组织歌舞赛或不同形式的对歌赛。内容虽然因种族而异多有不同,但题旨雷同——大都赞颂爱情、长寿或祈祷丰年,祈福族人兴旺。
各种风格另类的草民竹枝歌、舞加上蛮夷乡里的烧酒…居然慢慢赶走了刘禹锡心中的阴霾。当久违的好心情悄然抬头时,他忍俊不禁一把挽起“蛮夷”之手,跟随撩人的竹枝歌、舞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
平常人的心态回归后,刘禹锡的创作灵感与“竹枝歌”浓郁的夔、巫俚俗情调激烈碰撞,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此时此刻“景显情隐,含蕴丰富”的象外之境被声情并茂的意象组合逼出来了……
情与景悄然契合,新的艺术形象跃然天才刘禹锡的脑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令人耳目一新的三峡特色诗歌《竹枝词》,在不经意间“抢走了”各阶层众多读者;霹雳一声震惊了中唐诗歌界。
难怪后来诗圣白居易读后大加赞赏,之后又感叹道:“梦得(刘禹锡)能唱竹枝,听者愁绝。”(《忆梦得》自注)。与此同时,他在《刘白唱合集解》中赞许刘禹锡为诗豪。
从三峡多民族草根“竹枝歌”嬗变而来的“竹枝词”,因刘禹锡的发掘、修炼而魅力四射…成为民间瑰宝,至今为“世界”赞颂。
《刘宾客集》洋洋四十卷,仅留存《竹枝词》十一首;但这批华语诗艺经典前所未有地在艺术与方向上正确引导了一代又一代诗人。
历史公平地在诗人如云的中唐诗歌界挑选了才华绝代而命途多舛的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名在长江三峡至今口口皆碑;作为人民诗人,他是不朽的。